姜太公兵书(精装)-免费阅读-现代 严锴-第一时间更新

时间:2020-07-10 17:29 /东方玄幻 / 编辑:卡莱尔
独家小说《姜太公兵书(精装)》由严锴倾心创作的一本争霸流、铁血、历史军事类型的小说,主角文王,六韬,问太公,内容主要讲述:“在狭路、小捣和低洼的地形上,可张设铁锁链,共120俱

姜太公兵书(精装)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篇幅:中篇

阅读时间:约2天零2小时读完

《姜太公兵书(精装)》在线阅读

《姜太公兵书(精装)》第28篇

“在狭路、小和低洼的地形上,可张设铁锁链,共120,用它可以击败敌人的步兵、骑兵,阻截逃跑的敌人。”

“守卫营门,可用矛、戟、小橹各12,并备绞车链弩。”

“军队防守御敌,应设天罗、虎落锁链,每部宽1.5丈,高8尺,共120。虎落剑刀战车,宽1.5丈,高8尺,共120辆。”

“为渡越沟堑装备的飞桥,宽1.5丈,2丈以上,飞桥上装有转关轳辘,共8,用铁环和绳架设。”

“渡大用飞江,宽1.5丈,2丈以上,共8,用铁环铁索牵引。天浮和铁螳螂内方外圆,直径4尺以上,有环络连结,共32。用天浮托起飞江,渡大海,这天潢,又名天船。”

“军队在山林安营扎寨,用木材筑成栅栏,用铁链连结,铁链2丈以上,共1200条;带铁环的大索,铁环大4寸,绳4丈以上,共600枚;带铁环的中等绳索,铁环大2寸,绳4丈以上,共200条;小号绳索2丈以上,共1.2万条。”

“预防天下大雨,辎重车要盖上板,还要铺上用绳编结而成的篷布,宽4尺,4丈以上,每辆车一张,用小铁钉固定在车上。”

“砍伐树木用的大斧,重8斤,柄3尺以上,共300把;大铁锄,刃宽6寸,抦5尺以上,共300把;大铜锤,5尺以上,共300枚。鹰爪齐铁杷,柄7尺以上,共300把;齐铁叉,柄7尺以上,共300把;齐两枝铁叉,柄7尺以上,共300把。”

“割草用的大铁镰,柄7尺以上,100把;割草用的大橹刀,重8斤,柄6尺,300把;带环的铁锹,3尺以上,共300把;铁鎯头,重5斤,柄2尺以上,共120把。”

“军队士卒万人,需备强弩6000,戟和大盾2000,矛和盾2000,修理城器械、打磨兵器的能工巧匠300人。以上是作战需用的武器装备的大概数目。”

武王说:“这估计很恰当!”

【心得】

本篇论述军队作战必须装备的各种兵器和器材的大概数量及其能,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兵器文献和兵器学说。太公在文中指出,一个优秀的指挥家,不仅要精通兵法理论,善于运筹帷幄,还必须备广博的兵器知识,否则他至多只是一个军事理论的空谈家,而不够格成为一个实战的指挥者。

打仗是斗智、斗勇、斗的综艺术,斗智、斗勇,最终都要落实到战斗。而谈到战斗就离不开武器。如果没有武器,赤手空拳,赤膊上阵,或者虽有武器,却不善使用,就都只有束手就擒的下场。所以武器的使用及其能的发挥,常常就是练兵的主要课题,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的“大威”。

在古代战争中,军事家们往往注重使用现有的武器装备行作战,常常忽视武器装备的改革和新技术的发明。只有那些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天才,才能真正看到科学技术的威

三国时代的诸葛亮,即可算是这方面的典范。俗话说:“兵马未,粮草先行。”部队要上线打仗,就必须抽调部分人来运军用物资。在“蜀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且国小兵少的古代蜀国,如果能减少运输中人的占用,无疑可相对增加线作战部队的量,从而增加取胜的机率。为此,诸葛亮研制出了一种名为“木牛流马”的运输工,使得“上山下岭,多尽其”,“人不大劳,牛马不食”,并可以昼夜运转不绝,从而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

诸葛亮不仅发明了“木牛流马”,还改制造过“损益连弩”等兵器。当诸葛亮北伐中原,使用这种武器时,魏军曾十分惊奇,呼之为“弩神”。据说,魏将张郃即是被这种武器给赦伺的。由此说来,把诸葛亮不断地“利其器”,看作是弱蜀能抗强魏数十年的一大原因。二三阵

【原文】

武王问太公曰:“凡用兵为天阵(1)、地阵(2)、人阵(3),奈何?”

太公曰:“、月、星辰、斗杓(4),一左一右,一向一背,此为天阵。丘陵泉,亦有钳喉左右之利,此为地阵。用车用马,用文用武,此为人阵。”

武王曰:“善哉!”

【注释】

(1)天阵:

天象布设的战斗队形。

(2)地阵:据地形布设的战斗队形。

(3)人阵:据车辆、马匹等装备以及器械情况,决定用政治还是武等人为手段的战斗队形。

(4)斗杓:指北斗七星。斗,指斗魁;杓,指斗柄。【译文】

武王问太公:“用兵打仗有所谓的天阵、地阵、人阵,是怎么回事呢?”

太公回答说:“月、星辰和北斗星等天象位置的鞭冬来部署阵形的左右向背,就做天阵。在山陵和江河之间布置阵形,要顾及钳喉左右地形的利弊,就做地阵。据不同的兵种,把计谋和兵起来布置阵形,就做人阵。”

武王说:“好!”

【心得】

军队战斗的发挥,既有主观因素,也有客观因素。主观因素,即人们常说的“人和”,客观因素即人们常说的“天时”、“地利”。由此布置阵式,就有天、地、人三阵。它们并不是互相分裂的,而是通过人的作用相互联系,形成一个有机整,从而发挥战斗,往往能收到克敌制胜的最佳效果。

天阵、地阵,主要是一个利弊选择的问题,人阵的本则是一个“用”字,“用车用马,用文用武”,即用物、用、用智,发挥人的全部主观功能冬星,在天时、地利的大舞台上,演出战争的戏剧。在此以“文治武功”来说明“文与武”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。

文与武,历来是治国安邦的两大支柱,缺一不可。武功离不开文治,社会不安宁,冬峦贫弱,不可能有强大的武,文治离不开武功,没有足以维护统治的武,国家的稳定和社稷安全也是不可能的。二者互相依存,互相促,不可偏废。孔子提出“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有武事者必有文备”,主张文武不相离,反映了他对文治武功辩证关系的精见解。

在孔子主持鲁国国政的短时期内,鲁国正处在危机四伏的多事之秋。孔丘文武并举,重礼制,使民众讲礼义、知廉耻,维护和发扬周公之德。同时,立纲陈纪,平定内,使鲁国一度出现了中兴迹象。

公元500年,孔子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鲁界上的谷山。鲁定公头脑比较简单,没有考虑采取必要的武保护措施。孔子向定公说明了有文事者,必有武备,文武之事不可相离的理,又讲了宋襄公不修武备而失霸权的例子,请定公命左右司马率兵随行。到了会盟之地,孔子探知齐国部队在周围驻扎甚多,亦命左、右司马提高警惕,随时准备战斗,又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300乘,离会盟10里下寨。

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,孔子知礼而无勇,不懂战事。明会盟,我们用300莱夷人假扮乐工,趁其不备,拿下鲁侯君臣,杀散他们随从,鲁国命运就攥在我们手里了。

第二天,齐鲁两国君相4人登坛会盟。齐景公使300莱夷人上奏本土之乐。鲁定公吓得了脸,孔子却无惧,先让齐王去夷狄之乐,齐王自知理亏,只好让莱夷人退下;又要齐王对侮鲁侯的乐队领队绳之以法,齐王不肯。孔丘怒不可遏,按剑张目说:两国通好即兄,鲁国的执法官也就等于齐国的执法官。举袖大呼左、右司马,二将飞驰上坛,于男女乐队中各揪出一领队当即斩首,余人惊走不迭。齐景公骇然。鲁定公起下坛。

会盟不欢而散,齐景公谴责出主意的大夫犁弥。为挽回影响,缓和矛盾,齐王接受晏婴建议,退还了齐顷公时侵占的鲁国领土。

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载,孔子用文治武功之策使鲁国不拾遗,国篱留强,使齐景公食不甘味,夜不能寐,最用16名美女鲁哀公,使之沉湎声,不问国政。孔子劝谏不听,就离开鲁回到楚国去了。

文治武功相得益彰,是历史上各个全盛时期的共同特征,现代社会中,文治武功的治国之策已为大多数国家所认识。无文不足以治国,无武不足以安邦,以为民众所接受,不管世界局怎样趋于缓和,只要战争形成的因素存在着,就不能忽视这一策略。三疾战

【原文】

武王问太公曰:“敌人围我,断我钳喉,绝我粮,为之奈何?”

太公曰:“此天下之困兵也。用之则胜,徐用之则败。如此者,为四武冲阵(1),以武车骁骑(2)惊其军而疾击之,可以横行。”

武王曰:“若已出围地,因以为胜,为之奈何?”

太公曰:“左军疾左,右军疾右,无与敌人争,中军迭(3)。敌人虽众,其将可走(4)。”

【注释】

(1)四武冲阵:四面都有警戒装备的战斗队形。

(2)骁骑:骁勇善战的骑兵。骁,勇矫健。

(3)迭:忽番突击。

(28 / 48)
姜太公兵书(精装)

姜太公兵书(精装)

作者:严锴 类型:东方玄幻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